艺术活动

“月光下的向日葵—梵高和高更的大师之路与当代青少年教育理念探讨”

1/22/2023

“西方现当代艺术系列漫谈”第五讲 讲座主题:“月光下的向日葵—梵高和高更的大师之路与当代青少年教育理念探讨”

主讲:摄影艺术家、温哥华未来艺术中心创始人Roy Hoh 何胜强先生
主持:艺术家草非 讨论串讲:肖礼斌博士
时间:温哥华时间2022年 9月17日周六晚7-9点
特别鸣谢: 三生缘文化艺术中心支持赞助场地

主讲人Roy老师细致地介绍了两位后印象派的代表艺术家,讲述了他们比小说还精彩的人生,分析了他们充满张力的作品,这两位艺术家就是伟大的梵高和高更。

正如Roy老师所言:两位大师虽为同时代同一流派的艺术家,但性格迥异,梵高敏感忧郁,高更狂傲自负。不同的家世以及成长经历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人生。

虽然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家庭背景和人生经历,但是最后都走向了艺术的巅峰,为我们奉献了宝贵的艺术遗产,在绘画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Roy老师在为我们详细讲述他们不同的人生轨迹和点滴故事时,还认真分析了他们艺术作品的不同特色,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引申到当代青少年教育的主题上来,提出了新颖的理念,为我们培养青少年对艺术的兴趣爱好提供很好的借鉴。

Roy老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准备了详实的演讲文稿,与会的观众表示受益匪浅,并且和Roy老师积极讨论了相关的话题,也提出了一些疑问,Roy老师都一一作了解答。

“西方现当代艺术系列漫谈”活动迄今已经举办了五次,每一次都为观众提供了精心烹制的艺术盛宴。在每一次的盛宴之后,我都感觉到心灵被温暖、观念被冲撞、思想被丰富。Roy老师的这场《月光下的向日葵——梵高和高更的大师之路与当代青少年教育理念探讨》演讲,让我的脑海里老是回荡着两个关键字:苦难与信仰。

在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中,梵高和高更都遇到了很多的苦难,包括精神的折磨、心理的压抑、外界的批评和道德的责难,然而,他们坚持下来,并且义无反顾地走向艺术巅峰,在不算很长的时间段里,却创作出大量精美的作品,我想,让他们做到这些的原因,恐怕要归于信仰,对超越物质的精神的信仰,对超越众生的上帝的信仰,对超越平凡的真善美的信仰……

Roy老师在分享结束后,说他还有一个点没讲:“是苦难挫折铸就了他们,一定的挫折对成长是有好处的。”

文:肖礼斌博士

附:讲座图文

去年就在温哥华会展中心有一个3D沉浸式多媒体梵高艺术世界巡回展,去打卡了吗?不夸张的说,换成艺术史中其他任何一个人都难以得到这样的追捧和热爱。。。?

那么,梵高是谁?

文森特·威廉·梵·高1853年3月30日出生于荷兰津德尔特-1890年7月29日去逝於法国奥威尔,享年37岁。他是19世纪荷兰后印象派画家。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之后的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全球最知名的艺术家之一,他在2004年票选最伟大的荷兰人当中,排名第十他是一位充满传奇,伟大的成功艺术家!

我们不得不说到另一位艺术家, 因为割耳事件和同样被称为后印象派3大家之一的人 ----

保罗高更

这是1919年英国作家毛姆,根据高更的生平撰写的畅销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两句话,“六便士”是当时英国货币的最小硬币,代表 现实和物质,而“月亮”则高悬夜空,象征着精神,理想。他们都是闪闪发光的圆形,但本质却截然不同

“有多少人为了六便士,放弃了心中的月亮”

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从这些封面可见这本书这100多年来是多么的畅销

保罗高更,是谁?

全名:欧仁·亨利·保罗·高更
1848年6月7日出生于法国巴黎-1903年5月8日去逝於馬克薩斯群島的法都—伊瓦,享年54岁
他是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除了绘画,在雕塑、陶艺、版画和写作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他对色彩的使用导致了综合主义的产生,加上分隔主义的影响,也为原始主义的产生铺平了道路。

他是一位充满传奇,伟大的成功艺术家!

在他们之前,从文艺复兴到浪漫主义500年都是这样画画,画画要记录历史,所以要画得像

他们之后画画成了这样,因为他们告诉后来者,艺术要表现情绪和思想,描绘精神和梦境

为什么说他们是后印象派代表艺术家?

我们需要先了解印象派

印象派有3各阶段,虽然只有短短3、40年,但当时已成为法国艺术的主流,并影响到整个欧美画坛,也为今天的当代艺术奠定了基础。前两个阶段,印象派和新印象派只是对古典绘画的革命,还是属于写实,只是换做用色彩来表现光影和空间关系。

1839年摄影术宣布诞生,标志着绘画记录历史的功能被替代,画家们开始寻求改变的愿望非常强烈,正好1841年锡管颜料颜料诞生,画家可以走出家门到室外作画,经历完欧洲工业革命,巴黎大改造,新鲜事物不断涌现,1867年巴黎世博会日本浮世绘进入欧洲,为艺术家打开了一扇窗,原来画还可以这样画!

当画家走到户外,自然界中阳光照射所产生的光影以及丰富的色彩变化,让当时的画家们找到了开启崭新绘画方式的密码

印象派的命名源自于莫内于1872年的画作《印象·日出》,遭到学院派的攻击,并被评论家路易·乐华挖苦画得不过是一个印象,“印象派”并因此而得名 。

印象派画家的特点:
热爱户外创作
不追求「永恒」而是「稍纵即逝感」类似于现在的人文摄影
其实他们并不是在乎画的对象,而是痴迷画画这件事本身

色彩是印象派的主要研究方向,新印象派走到极致,将色彩作为科学来画,修拉说:别人在我的画里看出了诗意,可我只看出了科学。梵高和高更开始都曾经受印象派的影响,但他们逐渐意识到这些都是客观描绘,与他们的艺术观点相左,最终他们脱离的印象派,走上了自己的路

认识一下这3位:按年龄,老大塞尚,老二高更,小弟梵高,其实从他们在艺术史中的地位来看,也是这个顺序,塞尚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当之无愧的老大,毕加索就是站在他的肩膀上。今天我们不讲他,而是讲二哥和三弟:

看看他们的成长之路

高更出生时父亲34岁,母亲22岁。他的父亲克洛维·高更是一名思想激进的政治新闻记者。军事政变失败之后离开法国[5],打算去秘鲁投靠妻子阿琳的家族,创办新报纸,但在海上旅行途中心脏病发去世。

高更的外祖父安德烈·夏札尔是一名小作坊主,也有人说是雕刻师,外祖母弗洛拉·特里斯坦是最早的女权主义者,工人运动领袖,一名社会主义激进派作家。他的外祖父后来因枪击外祖母而被以谋杀未遂罪判处监禁20年。

高更的母亲在母亲的影响下性格独立,独自带着姐弟两人在秘鲁生活,一直到高更七岁才回到法国

高更幼年时期异国风情的记忆,跟他后来流浪旅行的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1855年,高更一家回到法国,居住于奥尔良。他曾多次转学,11岁进入小教堂的一所天主教寄宿学校。
3年后进入巴黎的一所海军预备役学校读书。
1865年17岁的他当上了船员,几年之后便升为二副,20岁进入海军,他航海到过巴西、巴拿马、大洋洲、东地中海和北极圈。
1871年高更离开海军,而他母亲其实在他出海时(1867年高更19岁时)就已过世,而高更当年还在海上,毫不知情

35岁之前的高更,顺风顺水,是命运的宠儿

23岁成为金融白领,最多的一年收入4万法郎,按现在的生活标准相当于百万加币了,因为当时的大学教授是年薪1500法郎。25岁迎娶丹麦工业大亨之女,35岁之前育有儿女5个,算得上幸福美满的成功中产。。。然而,“问题”出在他喜欢艺术,在同事的“怂恿”下开始收藏艺术品,还学习了绘画和雕塑,但这恰恰给了他告别平庸,实现理想的机会,开启了他跌宕起伏,充满传奇的后半生。。。一个问题,他如果不做艺术,后半生会是咋样,可以想象一下。。。

之后的“渣男”人生其实也不能说他主动抛妻弃子,他辞职画画还是有原因的,因为1882年金融风暴股票狂跌,买股票也可以打电话代理了,他看到了风险,决定改变,正好之前在1881年印象派的第五届画展中,他的一幅《人体习作》引起轰动,得到当时已经是主流的印象派的认可和赞杨,他觉得艺术品比股票更踏实,所以他下定决心改行做职业艺术家

右边这幅习作,被当时的评论家海斯曼捧上了天,他评论:“这幅画显示着一个当代画家无可争辩气质。我敢肯定,在当代所有画过裸体的画家中,还没有一个能够如此有力的表现生活的栩栩如生。。。是多么的真实。”这“当代所有画过裸体的画家”不就是指库尔贝,伦勃朗这些大师吗(左)?

他还把高更定位为“刻画法国当代女性的第一人”。这个评价给了高更极大的鼓励和动力,但海斯曼也不是哗众取宠,当代女性这个定位是很准确的,当时的法国经历了大革命以后,自由民主是主旋律,艺术需要表现表现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

所以艺术总是紧随时代,是时代诞生了艺术家!

高更在这之后便不再像以前那样低调的行走在艺术界的边缘,把自己当做业余画家,他开始决定释放自己的艺术天赋。

辞职后生活开始变得窘迫,虽然有些积蓄,也可以出售之前收藏的一些艺术品,但一大家人也不能坐吃山空啊,他从里昂辗转又到哥本哈根,做过帆布推销员,海报张贴的工作来维持生计。

1885年与妻子分居离开丹麦,部分原因据说是妻子娘家人对他的冷眼和嫌弃

1886年回到巴黎暂住在原来的的同事家,就是那个把高更带进坑里的淑芬尼克尔家,还给了他一间画室,其实促使高更画风转变的最大原因,是法国西北部布列塔尼地区原始的风土人情。同年,当他来到这里,独特的语言、文化,服装和宗教祭祀活动,唤醒了刻在高更童年时期心中对异国风情和原始艺术的憧憬。

童年的影响开始显现

在布列塔尼的这段时间,从这几幅作品笔法我们看到他在尝试和改变,有老师毕沙罗的影子,也有新印象派修拉的,还有塞尚的影子,他一直在学习尝试,从这以后他开始逐渐脱离印象派,摸索自己的创作风格。

1888年10月,应梵高之约,梵高开画廊的弟弟提奥出资,他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勒,这是他们表现同一个咖啡馆的作品,梵高使用使用广角,用了极端的红色,绿色,黄色,其实这都是他精神亢奋下看到的景象。

梵高在给弟弟提奥讲解自己创作的这幅画时说过:“我试图用红与绿来表达人类可怕的激情…它会使人毁灭,失去理智甚至走向罪恶…如同魔鬼的熔炉一般。”

高更使用的长焦,作品虽然也有红色的墙面,但将绿色台球桌弱化,背景的人物也显得非常悠闲,画面主体是咖啡馆老板娘,那种沉着冷峻的眼神直接浇灭了梵高的烈焰。

梵高画面中狂躁的灯光和高更画面中缥缈的烟雾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性格,内心和情感。

这一年是他们两人作品的成熟期,其实他们有很多共同点,比如作品对主观情感的表现,而不是描摹现实。

高更要为梵高画了这一幅肖像,打算作为礼物送给提奥,这是他计划在离开之前答谢提奥的资助。然而,梵高在第一眼看到这幅画时,一阵沉默后大声怒吼道:“这就是我?疯了的我吗?”于是两人又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冲突。梵高本来对高更的到来充满希望,还准备建立“南方画室”,但不断的争吵加上收到弟弟提奥要订婚的消息后,很多资料说是这两个打击让他做出了割掉耳朵的疯狂举动,这也导致高更的离开。

1891年,高更在巴黎举办了一个展览很成功,卖出作品后终于来到了他的梦想之地,塔希提,然而这个地方在殖民统治下挣扎在困苦中,由于欧洲人带来的疾病影响,一百年前拥有七万人的土著居民,只剩下了七千人,而且许多风俗和习惯也衰落,虽然失望,高更还是住了下来,很多优秀的传世之作诞生在这个时期。然而当他1893年11月回到法国,满怀希望的举办一场名为《塔希提人》展览,除了一堆的嘲讽,却一张也没卖出去。

此时,高更正好继承了一笔遗产,怀着对原始野性的执念,毅然重回塔希提島,因为内心的追求无人可以动摇,错的是这个让他厌恶的文明,而不是他的原始梦想。這樣,便有了今天廣為人知的脫去了文明的衣服,獨身一人赤裸裸地置身於偉大的自然之中的高更的傳說。

1897年,病痛的折磨和爱女的不幸离世使他绝望,高更喝下了毒药,但被人救了回来,这次经历让他对生命的理解更加透彻,毅然不顾身体的病痛,用强大的精神支撑疯狂的工作,完成了这幅傳世傑作《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之后病情的加剧,一次突发的心脏病让他彻底远离了世界的喧嚣。时间是於1903年5月1日,还差一个月满55岁。。。高更就这样走了,三弟梵高早已在天堂等他。。。

之前我们说:梵高是孤独的“疯子”,为什么孤独?为什么疯?

梵高的很多作品和自画像,让我们很容易误解他的家世

梵高出生于荷兰一个新教牧师家庭。父系母系家族皆为中产阶级望族,一个叔叔是荷兰海军最高司令,另外三个叔叔是画商,控制了当时世界最大画廊古比尔画廊一半以上股权,他其实算是系出名门,祖上经商,牧三代家庭。

父母闪婚,因为都是大龄,父亲被教会派到这个叫津德尔特的地方做牧师,给他安排了一个房子,还有佣人厨师车夫和马车,他的家庭其实和很多中产阶级一样,有社会地位,父亲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母亲相夫教子。他是老大,还有3个妹妹2个弟弟,有一个弟弟叫提奥,他对梵高一生非常重要。

母亲是按照精英教育的培养方式培养孩子,从生活习惯到言行举止,还教他们弹琴,画画,读书,所以梵高从小就喜欢阅读和写作,会三门外语,这一切看起来都很正常

但有几个特别的地方:

第一个:但他之前还有一个夭折的哥哥,他的生日恰好也是哥哥的祭日,他用的也是哥哥的名字,甚至连教会的编号也是,这就让他从小有一种生活在哥哥阴影里的感觉,“妈妈爱的是哥哥还是我?”

第二个:他们生活的这个地方其实是偏僻的乡下,梵高的出生让家人寄予厚望,从小便重点培养,各种家教补习兴趣班跟现在一样,大家可以脑补一下,但是,他们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方式,怕孩子变得粗俗,不让他跟别的孩子玩,尤其是当梵高在学校上学开始逃学后。

更是直接用一对一家教把梵高关在家里,这使他逐渐形成自卑、冷漠和孤独的个性,加之牧师家庭的高道德感要求,家里这种高涨的期望值与低落的自尊心互相冲撞,让梵高日后的身心充满矛盾,形成偏执、固执、敏感的性格特质。

我想说当时如果父母完全不管他,让他自由自在的度过童年,这个世界可能会多一个快乐的梵高,但我们也许会失去一个改变世界艺术史的大师,可以讨论关于“天性的释放”。。。

16岁时被没有孩子的4叔安排进入家族画廊海牙分店当学徒,准备让他继承衣钵

20岁调入古比尔伦敦分店。这是他一生最快乐的时光,在那里他爱上房东已订婚了的女儿,但追求失败。

23岁因为老是质疑和鄙视客户的审美被多次投诉,他也开始厌恶艺术商业化,于是回到荷兰老家啃老。晃荡了两年,兴趣转向宗教,立志做一名神父,在多名家人的帮助下报考神学院,却落榜了,他比较初中都没毕业。

1879年,26岁的梵高在父亲和亲人的帮助下,到比利时的一个矿区小瓦姆村传教,但他对宗教的极端理解,几乎把自己拥有的一切物质都给了周围的人,甚至将他租的屋子让给了一个流浪汉,而自己睡在草垛上。矿难发生时,他把自己的内衣都撕了当成绷带,也不用肥皂洗澡,每天从头到脚都布满煤灰,这些所作所为被福音布道委员会的成员一致认为他邋遢的外表有损传教士形象,会使人不愿意信仰上帝,而将他开除。

27岁,他再次回父母家。此时刚看了爱情小说的梵高狂热地爱上刚刚丧夫带着一个7岁孩子的表姐,这场单恋让亲戚们也都觉得蒙羞。于是这个被家族寄予厚望,一直提供各种帮助,却一事无成的长子让父母彻底绝望了,哥哥和父亲都建议他你还是去画画吧。

这就是梵高大师的前半生,和高更比起来其实他小时候条件好多了,偌大的家族都在帮他,尤其是弟弟提奥

大家印象里梵高的作品狂野奔放,个性独特,他其实算是半个科班出身,1880年11月梵高注册成为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学生。在那里,他学习了解剖学和透视等基础绘画知识。第二年28岁时还跟随他的表亲,海牙画派的代表画家安东•莫夫学画。梵高在他的指导下,才开始尝试油画以及水墨画创作。

1886年他33岁时还在安德卫普皇家美术学院学习,不过梵高一直讨厌学院派艺术,老师让他用素描画断臂维纳斯,他却画了一个断臂的弗莱芒农村妇女。。。在这里待了三个月,跟校长老师吵了几架后离开了学校

大家印象里梵高的作品狂野奔放,个性独特,他其实算是半个科班出身,1880年11月梵高注册成为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学生。在那里,他学习了解剖学和透视等基础绘画知识。第二年28岁时还跟随他的表亲,海牙画派的代表画家安东•莫夫学画。梵高在他的指导下,才开始尝试油画以及水墨画创作。

1886年他33岁时还在安德卫普皇家美术学院学习,不过梵高一直讨厌学院派艺术,老师让他用素描画断臂维纳斯,他却画了一个断臂的弗莱芒农村妇女。。。在这里待了三个月,跟校长老师吵了几架后离开了学校

大家印象里梵高的作品狂野奔放,个性独特,他其实算是半个科班出身,1880年11月梵高注册成为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学生。在那里,他学习了解剖学和透视等基础绘画知识。第二年28岁时还跟随他的表亲,海牙画派的代表画家安东•莫夫学画。梵高在他的指导下,才开始尝试油画以及水墨画创作。

1886年他33岁时还在安德卫普皇家美术学院学习,不过梵高一直讨厌学院派艺术,老师让他用素描画断臂维纳斯,他却画了一个断臂的弗莱芒农村妇女。。。在这里待了三个月,跟校长老师吵了几架后离开了学校

1888年,梵高已经35岁,他跟提奥说想离开巴黎,理由是他不是一个城市画家,他需要田野和阳光,那种太阳炽热燃烧着的地方。他本来想去非洲赤道附近找一个地方,那么调色板可以燃烧起来。

他和高更不同,高更是凭印象画画,梵高一定要写生,所以在哪画很重要,这也是他们在阿尔勒经常争吵的话题。另一个画家劳特莱克建议他去阿尔勒,那里阳光充足,干燥少雨,是画家们的天堂,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画家能经得住阿尔勒的太阳炙烤。在这里他确实找到了他要的火辣阳光,他一生中大部分传世之作也是在一年完成,

梵高创作了大量描绘向日葵的作品 这幅《花瓶里的15朵向日葵》是最著名的,12朵代表耶稣的12门徒,后来他决定加上自己和弟弟提奥,还有即将到来的高更

埃滕花园的记忆》是为了迎接高更画来装饰黄房子的,当时在这个埃滕花园散步时梵高曾向表姐凯求婚,结果立刻遭到拒绝。凯带着孩子拔腿就走再也没与梵高见过面。后来梵高不死心,又去找她时仍然被拒绝,在绝望中,梵高在手上写下“我能在火上忍多久,就让我和她在一起多长时间”,并将手放在灯火上烤。这段记忆梵高始终很难放下,我年少上美院附中看梵高传时也对这个情节记忆深刻,哎,可怜的梵高。。。心疼一下。。。这幅作品让我想到克里姆特的作品受他影响极深(右边那幅)

阿尔勒梵高与高更62天的相处,以梵高割耳事件告终,割耳事件之谜是梵高的传奇之一,有好几个版本,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说梵高经受了一次严重的精神崩溃,他割下了左耳的一部分,送给一个妓女。第二天警察在家中发现了他,并把他送进医院。”

高更却坚称梵高是割掉了整只耳朵。直到2016年,有一位艺术史专业毕业,名叫莫非的女士花了7年时间专门研究割耳事件,算是还原了事件的始末,BBC也拍一部《梵高割耳之谜》的纪录片:

真相是:梵高沉浸在宗教中不能自拔,为了安慰一个刚刚打了狂犬病疫苗,在妓院打扫卫生的女孩,他割下自己的耳朵送给她,表达对这个年轻女孩的关心和怜悯。对梵高而言,这是一个私人的、亲密的礼物。。。

这个疯狂的行为,却让我们看到梵高心底充满了善良、敏感、无私的同情心。”

墨菲在文中说:人们总是用“疯狂”简单草率地理解他的作品,梵高是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时而清醒、时而癫狂确实对他的作品有很大影响。他自己其实很清楚。

他因无法控制自己精神状态对创造力的影响而感到沮丧。在19世纪,精神病的治疗手段少之又少,梵高能够创造出那么多作品已属不易。”

1889年1月7日梵高康复,返回了黄房子,随后的几个月中仍然需要不时前往医院检查精神问题。3月,在30名镇民联署之下,警察强行将梵高安置于医院中接受治疗

割耳事件后,梵高住进距离阿尔勒30公里外圣雷米的精神病院,精神病院和周边景色成为了这段时期他作品的主题,比如《囚徒之圈》以及众所周知的《星夜》,依然是12颗星星。。。

1890年弟弟给他介绍了一个医生,在巴黎北部一个叫奥维尔的地方,梵高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后的时光,每天背着画箱出去写生,这幅1890年7月的《麦田群鸦》是他最后时光的作品。黑暗的天空和通往不同方向的三条路表达了他精神上的困扰,黑色乌鸦预示著死亡。

很多资料都说梵高是自杀,说他已经计划好在2天后下一次发病之前离开这个世界,但也有版本说是误杀,一个总是欺负他的当地小混混或是一个打猎的人在远处开枪把他打伤。。。7月27日他因伤口发炎不治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去天堂门口等候高更。

这是我的一幅摄影作品,其实是在烈日下拍的,我把月亮放在了太阳之上,让向日葵在月光下低垂,我用这张作品来怀念他们--用理想之光永远照耀着我们的两位大师。。。

他们是自己理想的主人。

真挚的情感、勇敢的气魄、不懈的坚持。

当时的社会逃脱世俗的框架,去追求理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及其困难的,面对家人和社会的不容,他们的人生和创作都在面对真实的自己,不投机,不随波,这是对真挚的坚持

苦难成为铸就他们的烈火,生活的坎坷,孤独与不公,强权的压制甚至死亡都不能让他们屈服,这是勇敢的坚持。

我上学时候的作业

我的摄影作品

我用摄影创作的作品

我们的人生,我们的昨天和今天是Copy,Paste,还是New File?这就是人生态度

对孩子的教育,我们是拷贝粘贴别人的成功模式,还是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来因材施教,这是一个重要的决定!

作为家长和孩子,对待彼此我想应该是这几种态度

梵高和高更的全部作品请访问:www.wikiart.org

关于他们的文艺作品:
《月亮与六便士》《渴望生活-梵高传》…

电影
《梵高传》1956
《梵高与提奥》1990
《梵高·画语人生》2010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2017
《梵高·永恒之门》2018
《神秘博士》第5季 第10集 2020
《高更·爱在他乡》2017
……

01 “月光下的向日葵—梵高和高更的大师之路与当代青少年教育理念探讨”
Quotation box photo.
总有家长问:孩子学艺术好找工作吗?会不会养不活自己?学艺术到底有没有“钱”途?...实话说大部分艺术家都很清贫,艺术滋养的是精神和灵魂,帮助我们思考和表达,现在艺术和设计更多的结合,也应用于生活环境各个方面,所以,在精神得到满足后是否还可以创造物质价值,完全取决于自己如何去运用

,  

Gallery photo.
Gallery - Full-column Photo
Gallery - Big Photo 01
Gallery - Big Photo 02
Gallery photo.Gallery photo.
Gallery - Big Photo 01
Gallery - Small Photo 01
Gallery - Small Photo 02
Gallery photo.Gallery photo.Gallery photo.
Post author's avatar

January 22, 2023

“西方现当代艺术系列漫谈”第五讲 讲座主题:“月光下的向日葵—梵高和高更的大师之路与当代青少年教育理念探讨” 主讲:摄影艺术家、温哥华未来艺术中心创始人Roy Hoh何胜强先生 主持:艺术家草非 讨论串讲:肖礼斌博士

Follow On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Suspendisse varius enim in eros elementum tristique. Duis cursus, mi quis viverra ornare, eros dolor interdum nulla, ut commodo diam libero vitae erat. Aenean faucibus nibh et justo cursus id rutrum lorem imperdiet. Nunc ut sem vitae risus tristique posu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