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Google for Education、The Journal
,
资料来源:Google for Education、The Journal
Google for Education 在2022年底分三批公布近200页的《未来教育》(Future of Education)报告时,引起了不少瞩目。
这不只是因为 Google 本身就有为教育界量身打造的工具,而深入了解教育界人士与未来世代的学生;它的企业经营与研究都走在时代前端,了解世局趋势;以及旗下服务汇聚了世人的思维与行为洞察,贴近现实;更因为这份报告与全球行为洞察研究机构 Canvas8 合作,共历时两年、跨越了24个国家,带领读者走访产官学界,看到了比其他报告更进一步的未来需求与教育趋势,还包含了如何教与如何学,以及教育与学习生态系未来将如何转变,希望能够呈现「截然不同」的未来。
强调以科技重塑教育的媒体《The Journal》也采访了相关单位。综合这份采访以及报告原稿,光是从他们所看到的未来,的确就已经超越目前许多报告对世局的认识。
已经有太多机构提出过未来人才需要问题解决者、教育应与实务接轨、终身学习等概念,但是这份报告看到了更进一步的演变。
过去的各种报告强调「问题解决」技能的重要。但未来世代要解决的,不只是个人、当地的问题,而是要面对全球性的挑战。所以,教育的内涵还要加上全球观与跨文化的理解、沟通,并且深谙全球性的议题,像是公平的教育机会、数位素养、永续发展、经济波动等等,如何使我们在生活、学习与工作各方面的问题都更复杂,以及因应时代所需要的跨领域结合与协作。而且,在解决任何问题时,也要能够考虑这些全球挑战的影响。
在加拿大的贝尔泉公立学校(Belfountain Public School)就让学生练习,在进行任何计画、小组专题、讨论时,无论是个人或小组合作,都要加上联合国17项永续发展目标(SDGs)中的一项,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累积全球视野与思考、跨国问题解决技能,也学到时时可以探索新知识、带来正向改变的态度与能力。
世界经济论坛(WEF)曾指出,在2025年以前,将有9,700万个新工作问世,8,500万个工作消失。转眼之间,这就将在两年内成形;工作所需技能的改变,其实也从未来式变成了现在式。瑞典的公共就业服务局就运用各种求职广告与工作趋势文章中的大数据,抽丝剥茧出人们需要、即时又精确的新技能。
因应这些变局,报告建议让学生更早、甚至15岁前就有机会接触、认识职场,而且这不只是为了探索他们有兴趣的领域而已,还要藉著频繁的接触、参访、与专业人员的互动,得到启发,思考人生的路径,体察到不断变化的职场现实与趋势。此外,学校要教学生们,不再是为了毕业后想做什么第一份工作准备,而是要能为一生的职涯变化做好心理准备,以及时时学习、改变、因应的弹性与技能。
报告因此也特别强调 WEF 提过的未来能力中的 5 项技能:
解决现实世界中新出现、没有明确定义的问题。
了解当前与未来问题的新资讯跟复杂性,藉以进行决策与解决问题。
在要解决的问题中,能影响、取得并应用新的知识。
认识问题与各种解方的不同面向,藉以采取行动改善问题
用新的角度分析资讯与议题,不同的思维发展新的想法与答案。
关于终身学习的讨论很多,也无庸置疑。但更重要的是,这也已经是现在式,而非未来式,而且改变愈来愈快,要时时刻刻都愿意重新学习新的技能。
值得高兴的是,帮助人们终身学习的工具与机会也愈来愈多了。
但有趣的是,报告特别提到,这要从老师们做起,在学校就以身作则,而非空口要学生未来怎么做。因为人们总因忙碌无法抽身另外学习,但现在有许多「微学程」的短期课程,或是一个模组一个模组地慢慢学习,不需要拘泥于旧的学习概念,以为得花很多时间去念新学位。
在英国的 Teach2030 计画,就这样让老师们也能先落实、并从终身学习中受益,而且现在已经拓展到超过40个国家、上万名老师,光是在2020年就有一半是来自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区。
除了普遍大众都关注的教育新未来,Google 也释出了第二份报告,深入探讨教育现场有关教与学的挑战和未来。
人工智慧的进展加上能够适应使用者需求的科技与教育内容,使得校园内外的学习都愈来愈能提供符合个人需求的内容与体验。在校园内,老师们若分身乏术,也可以多运用科技工具给予学生合适难度与学习方法的辅导。这在特殊教育以及在某些领域特别需要辅导或资优的学生身上,有更大的弹性与辅助,让老师因材施教。
同样因为教育科技的普及,有了更多可以变换的资源,让老师在设计教案、教学活动时,整合出更有效、有趣、丰富的学习方式。例如,运用虚拟实境、扩增实境让学生跳脱书本的文字描述,得以身历其境地探索与感受,甚至在教室里就可以模拟校外教学;用游戏与闯关的学习,也能让学习变得更生动,让学生更投入、更起劲。
过去,老师扮演的是「知识的守门人」。但随著教育场景的变化,老师的角色更像是「学习的设计者」(choreographers of learning),这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差异,从相对被动、单向与静态的传授,变成了主动、设计的创作人士;创作、设计的对象,也从过去的对整班宣达即可,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还要能够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合作。
Google for Education 跟 Canvas8 也透过深入探索二十多个国家,在第三份报告中,带领我们看见各国主动创造或被动成形的教改,及对教育体系及周遭人事物的冲击。
校园里的采购与设备更新常受制于官僚与制度。但不可讳言地,无论是时代演进还是疫情里的经验,许多学校都需要更新数位基础设施,并且将科技设备与教学、现行实体空间进一步整合。这不只是为了辅助或增进现在的学习,也让学生提早体认数位与学习合一的未来工作与生活。值得开心的是,许多民间企业或非营利组织都提供了这方面的公益计画,帮助学校或有需要的学生强化科技设备。
无论是学生的学习状况、个人背景、学习进展、行为,都可以进一步分析,产出帮助学生成长的策略。但这需要教职员具有认识资讯与处理资讯、衍伸成洞察、并愿意采取改善行动的能力。这也会让教育工作者和学校为学生和社群都创造更大的影响力。目前,这方面的工具愈来愈普及、容易学习与运用,无论是行政系统、教学与沟通系统都有许多动、静态的纪录得以分析,但就需要教育界能够拥抱这股数据力。
社会发展愈来愈多元,但多数的学校受制于有限的方式来衡量学生的程度与成果。各界都在发想要用更多不同的方式来追蹤学生的学习概况,以及驱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有助于个人化的学习,帮助每个学生穷尽与实践他们的潜能。